随着华北制药重组逐渐深化,各项业务正在冀中能源的支撑下有条不紊地推进,重组效应已初步显现,这一切似乎出乎外界预料。正如其新任董事长王社平所说,投资110亿元建新工业园,尤其是2009年10月18日投资20亿元的新型头孢项目拉开了华药转型升级的序幕,昔日共和国制药“长子”雄风再现。
恒瑞医药领跑研发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创新,特别是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将成为博弈的焦点,而恒瑞医药正以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和生产基地的身份书写着传奇。
恒瑞医药以“为民众创造健康生活”为目标,致力于药物创新,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力争把企业打造成为中国的专利制药企业。据了解,恒瑞医药每年投入到研发与创新上的预算高达2亿元,近几年来正着力建设连云港、上海科研中心和美国研究中心。该公司目前拥有研究人员300名,其中有150余名博士、硕士及海归人士,公司的研究中心已被评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重大新药创制”孵化器基地,并建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从被动仿制到主动抢仿,再到抢创结合,这是恒瑞医药的研发模式。目前,该公司在仿制药方面获得的新药证书有100个,创新药申请了69项发明专利,其中有33项世界专利,年外贸销售约1.2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约24%。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肿瘤已经成为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2009年7月15日,恒瑞医药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申请创新药瑞格列汀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这意味着瑞格列汀顺利进入美国Ⅰ期临床试验阶段。在新医改带来的医药市场环境以及抗肿瘤药物需求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恒瑞医药将充分发挥并扩大既有优势,保持稳定的上升势头,继续领跑肿瘤药市场。
云南白药古今对接
云南白药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创新史。问世百年来,云南白药以其独特、神奇的功效被誉为“中华瑰宝,伤科圣药”而蜚声海外。
受益于新医改,云南白药产品不断放量,为了适应新环境下的产业格局,公司在工艺技术、管理制度、产品结构,甚至是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其中值得总结的主要是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这两个层面。
在制度创新方面,公司在营销系统里推行内部创业机制,在研发领域推行首席科学家制度,在生产和销售衔接方面推行内部订单制。这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云南白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产品创新也很重要。云南白药从原来传统的小瓶装散剂,发展到现在比较丰富的产品族群,如云南白药的创可贴、白药膏、白药气雾剂、白药牙膏,包括近年启动的白药急救包等系列产品,都是企业努力创新的结果。随着国内外医疗科研机构对云南白药的研究不断深入,云南白药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2009年9月,公司首次在云南推出专卖店,将深度探索旅游营销,在店面管理、渠道操作等方面积淀出一套云南白药精品店的市场操作流程,有效对接传统品牌和现代生活。
同仁堂纵贯上游
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复苏,以“治未病”为主的中药重新受到重视,同仁堂确立的“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战略吹响了企业进军保健品、药妆等健康产业领域的集结号。
多年来,“名店+名药+名医”的经营模式逐渐成为同仁堂的赢利密码。不管在国内、还是海外,同仁堂药店卖的是国药精品、中医药服务和中医文化,给顾客提供中医的诊疗和保健解决方案。目前,其海外合资公司有28家,遍布15个国家和地区。同仁堂的中长期战略定位是成为一家“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成为国际驰名的现代中医药集团”,并计划于2011年实现销售额300亿元、利润13亿元的奋斗目标。
事实上,中药企业向上游转移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同仁堂已形成一条纵贯中药材的种植,中成药的生产、研发、制造、销售与医疗服务的产业链。今年基本药物目录公布后,同仁堂有42个品种入选,包括4个独家品种,这对企业具有巨大的刺激作用。作为一家以经营中成药为主的百年老药企,此时选择一种渗透性、延伸性的扩张战略,不但可以进一步挖掘中药优势,以传统优势拉动中医和中药的结合,亦可增加新的赢利点,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丽珠集团快出国门2009年8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铿然落地,丽珠集团眼前骤现曙光:92个产品入选基药目录,这意味着丽珠集团的产品将凭借着新医改的利好实现超音速扩容。正因为如此,搁置了4年多的珠海西部联港工业区核心药品生产基地也将开始再次动工。对丽珠而言,营销改革、分享新医改扩容“蛋糕”成为热议话题。
进入基药目录意味着公司未来的三个主要市场是县级以上医院,县级及以下医院、门诊,药店。但丽珠目前的渠道主要偏重于县级以上医院,为了有效借力医改拉动企业发展,丽珠采取了梳理产品结构、整合渠道、调整组织结构和加大投资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升级产品结构。
众所周知,医药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动物界一样残酷。如狮子和羚羊,羚羊必须拼命奔跑,要比最快的狮子快才能活命,而狮子也要拼命奔跑,只有追上最后的羚羊才不会被饿死。企业竞争亦是如此,为了打破国际市场销售不理想的困局,丽珠以新医改为契机和转折点,以在海外设立办事处为路径,加快了走出国门的步伐。
东阿阿胶以肉谋皮
作为全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东阿阿胶致力于引领阿胶行业健康发展,不仅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十几项阿胶质量内控标准,还参与了阿胶等10余个中药产品国家药品质量标准的起草和修订,从生产者变成行业标准制定者,掌控行业游戏规则。
归入华润旗下5年后,东阿阿胶开始考虑更多地利用集团内部资源壮大市场。华润万家是我国最大的终端销售商,旗下有2600个网络终端,业务遍布华东、华南、中原、华北以及香港地区等。目前,东阿阿胶已在上海60多家华润万家超市尝试特色专柜、店中店模式。
正如东阿阿胶总经理秦玉峰所言,企业要发展需调动整个产业链的力量,在上游,东阿阿胶要实施“以肉谋皮”策略:驴皮原料开发与控制并举,掌控供应链上游驴皮资源,确保公司持续发展。中游整合资源,放大优势,营销研发双轮驱动,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下游则聚焦分销、终端,强化纯销网络及城市终端建设。据了解,该公司生产经营中成药、保健品、生物药等六大产业门类的产品年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75%和90%以上,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0%,居全国中医药企业领先地位。
康缘药业解码中药
多年来,康缘药业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并举,以“创新中药、健康人类”为宗旨,在中药现代化之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现代制药技术的新工艺、新剂型的运用,该企业不断提升传统中药的技术内涵,先后开发出47个国家级新药。2009年10月,康缘药业荣获澳大利亚药物管理局(公认的世界上药品管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的TGA认证证书,这意味着康缘生产的药品可以进入澳大利亚市场。
而在此之前,2007年康缘主导产品桂枝茯苓胶囊通过美国FDA认证,2009年该产品在美国的Ⅱ期临床试验已结束,正准备做Ⅲ期临床试验。该产品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以药品形式进入美国市场的复方中成药。素来注重技术创新的康缘药业,可望凭借现代化的研发中心,继续解码中药并向纵深发展,逐步实现进军国际药品主流市场的梦想。
更令人赞叹的是,独具康缘特色的深度分销模式——“铸铅行动”计划,以县级和县级以下市场为靶向,采用“定点沟通+学术会议”的灵活推广模式,提升了拳头产品和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去年,康缘药业共有7个独家品种、另有51个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随着新医改的渐进式推行,康缘药业正欲挟势腾飞。
后经济危机时代,新医改大旗的舞动旋动了整个行业的产业变局、结构重组、规则重建,身处激流中的国内上市企业殊途同归,让外界感受到了其应对危机、把握机遇的勃勃雄心。由此,我们想到了“影响力”这个词,无形无声,却力道刚劲。